新学年的大幕拉开,随着新教材将全面实施,从过去的知识导向的强调正式转向了学生素养导向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科技赋能教育 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高校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代表和教育科技企业从业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智适应学习以及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变革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模式也发生颠覆性变化,传统的一刀切模式不再适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匡瑛教授指出,如何在大规模教学中应用科技手段赋能教育,实现个性化、精细化的学习体验,因材施教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顾小清教授认为,素养不仅是静态的知识掌握,更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以确保他们能更好应对未球速体育welcome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关键得落在“如何学”。对此,顾小清认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全面地测量学生的学习模型、学习过程等,对数据进行建模并诊断当前所处学习阶段及背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AI技术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和学习路径等智能干预手段,进而实现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以更好适应新课标要求。
如何实现从知识素养到综合素养的跨越?教育科技企业作业帮充分发挥其多年来在教育认知、学习内容和科技实力方面的沉淀和优势,于2023年推出了AI学习机。作业帮学习机内置诊断规划、名师大招课、小初高全科作业辅导、金牌练习、思维启蒙、多重护眼技术等功能。最为重要的是,学习机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学情数据,结合作业帮大模型的能力给学习者设计学习路径、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帮助各年龄段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帮学习机自推出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学习机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顾小清教授团队与作业帮硬件于2023年底启动“基于认知负荷的自适应学习机制研究”,选择小学五年级阶段的班级使用带有自适应学习机制设计的作业帮学习机,开展了为期16周的课题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博士后刘婧韡介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CLT),通过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去了解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促进学生发展。在智能学习环境中,可以通过智适应学习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无论是其学习内容还是内容的呈现方式或者学习路径学习方法,通过音视频、文字等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智能学习环境,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分散等其他干扰效应,提升学习效率。
刘婧韡认为,学习机里的诊断规划模块、精准学模块,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的课程内容构建的自适应学习机制,去诊断学生的认知负荷,不断减少学生外在认知负荷,提升相关认知负荷,可以深度地了解他的内在认知。
“这个机制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其次是通过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推荐智适应的学习路径,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刘婧韡的研究也得到了研究数据的支撑:参与实验的学生在每天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知识掌握度的大幅提升。其中,学习进度相对较慢的学生在使用学习机后学习效果提升更明显,约有15.2%的提升幅度。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今后智能学习机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组成员李锋教授在研讨会上表示,课题研究可以紧密结合新课标,利用大模型等先进技术,在开展学生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素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利用大模型、多模态持续性跟踪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为个性化学习和增值性评价提供更好的指导。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会了知识点,是否可以使用知识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作业帮硬件教研负责人常宁介绍,作业帮学习机也一直在进化,结合新课标、新教材,对知识点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并基于新课标新考纲的分析,重新录制了专项突破课等视频课程,将知识点投射进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面对新课标的新要求,作业帮硬件将继续加大在教研、内容和科技方面的探索,用科技赋能教育,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