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QIUSU SPORTS

当前位置: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教育

纪念他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他!——深深怀念教育家朱子善校长

时间:2024-09-11人气: 作者: 小编

  9月7日,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进一步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衢州一中隆重举行朱子善校长逝世十五周年暨雕像落成仪式,缅怀他对衢州一中、对衢州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激励大家继续他身后的事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我与朱校长有三段师生情缘:第一段是1971年至1973年,他是我在航埠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第二段是1984年至1988年,我在衢州市教育局从事教师人事工作,他是衢州一中校长,为了工作加多了我们之间的交往交流;第三段是1988年至2009年(他逝世)止,先是我调任衢州一中校长,是他手把手地教诲我,高高低低地指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点点滴滴地帮助我成长为当时浙江省最年轻的省重点中学校长,1997年我调任市教育局机关工作,使我们师生间的感情更加笃定,我们之间曾经敞开心扉讨论人生、思想、事业、工作……有时工作时间比较宽松,我还会邀请他与我一起,到下面县(市、区)的学校看看走走,听听他对下面学校发展的一些观点与想法……满满回忆,许多美好就在昨天;不堪回首,朱校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已经15年了。

  我清晰记得,在2009年9月7日上午在与朱校长的告别会上,我以学生的为他敬捐挽联“为人处世持坚守白,传道受业格物致知”,挂在他的遗像两侧。我以教育局长名义作了悼词,总结他为衢州文化教育事业所奉献的毕生心力。

  一、学术无愧人师,德行堪为世范。他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开始,就对教育事业怀有挚爱,后历经坎坷,但始终矢志不渝,潜心钻研教育理论,认真践行教育理想,教育造诣深厚。担任衢州一中校长后,他身先垂范,身体力行,尤为重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推行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举措。他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总是把提高质量的眼睛盯在课堂,除了自己担任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以外,还坚持完成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50节的目标;1982年,他在全市率先成立学校教科室,创办浙西第一本校刊《积步集》;他坚持每学期一次邀请外来专家给教师讲学,不断推进教学教改、教研科研、论文研讨等工作,以更新观念、提升教学反思科研,促进全校教师的共识,他与我说过,学校请专家讲学,要有针对性,多了或少了,都是浪费。

  1989年,因他汲古通今,具有修编地方志书的水平与能力,故市政府邀请他出任《衢州市记》主编4 年时,四改纲目,三易其稿,广泛搜罗、多方求证,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史料,终于写成了一部206万字的衢州市志。该志成为新中国建立后衢州市的第一部志书,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地保存了衢州前的历史资料,在衢州市志的修撰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历史作用。

  人生晚年,他致力于陶行知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整理和宣传工作,年届八旬,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出版《陶行知德育思想新编》《廿载陶研纪事》两部理论专著,参编《陶行知词典》和撰写多篇高质量的陶研学术论文。他一手创办和推动了衢州市陶行知研究会、衢州一中“小小陶子班”“行知班”。为推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浙西大地广为流传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开创之功。

  二、为人处世持坚守白,传道授业格物致知。这是朱校长一生生活和工作的生动写照。他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不仅关心教育,关心学校,也关心着国家,关心着衢州,关心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他的学识,他的境界,他的为人,他的风范,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重,赢得了同事朋友的敬重,赢得了衢州市教育界的敬重,更赢得了全社会的敬重。

  2010年9月7日,衢州一中领导商我说,准备召开朱子善先生逝世周年的追思会,要我作个主旨发言。当时,我肩负衢州学校副院长和市教育局长两副担子,为了表达老师对怀念之情,更为了宣传衢州这位本土教育家的思想文化精神,我拨冗繁忙公务,收集大量素材,反复思考,认真撰写了一篇《学习他,是为了更好地纪念他——关于朱子善同志教育思想点滴》长文。会后印发全市学校师生学习。

  文章中特别提到他那令人景仰的处世风范,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慧智的教育思想和为衢州教育作出的贡献,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一生并不显赫,但他却以教师职业极其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把自己一生的热情献给了教育事业。作为教师,他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智慧卓越、笃学勤奋刻苦、科研能力出众;作为师长,他言可史册行可模,用爱心与学识、言教与身教培养众多青年教师;作为校长,他治校严格,为衢州一中的改革发展尽责尽心。尤其是他开创了衢州市的陶行知研究事业,二十年如一日,靠徒步或搭拖拉机,进学校、访机关、到乡镇、串街道,给师生、干部、农民、居民等宣讲陶行知,义务宣传陶行知思想130多场次,在全国学陶师陶界产生巨大影响,使衢州的陶研事业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为衢州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我将他的教育思想概括为五个方面:

  1.要造就好学校,必先造就好教师。他一直不赞成给学生加班加点,而积极倡导采取“减负”措施,要求限制各科作业份量和考试次数,增加学生睡眠时间。同时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以教学为中心,从课堂教学抓起。他任职校长期间,经常组织学校领导成员分工联系各个教研组和年级组,深入课堂,把听课、评课摆在工作首位。他带头以平均每学期听课、评课50节为目标,为大家做出了榜样。由于全校上下重视课堂教学,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并推广“三段复习法”“应考好心态”等,球速体育官方全面整顿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暮气重重老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3.为师需重教法,教学源于研习。他要精心设计一套难度合适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并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听课中他感觉到有些教师提问很多,但“看似对答如流,实际上往往是学得轻飘,问得肤浅,答得简易”,因此他告诫教师“不要搞花拳绣腿,造对答如流的假象来自迷迷人于一时,要练就真功夫”。他认为,现在教学法众多,而最重要的是启发式教学法和质疑问难教学法,并且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在他的《课堂见闻浅说(一)》中曾论述“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法的关系问题”,在《课堂见闻浅说(二)》中谈到“钻研教材”“多读书、读好书、读难书”的话题。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教师专业水平的构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本身的专业意识、知识基础、教学技能与方法,甚至性格气质等都可能影响其专业水平。在他看来,教师专业水平最主要体现于他的“知识”,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学问的问题。教师要获得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学问,必由途径当然是多研习、多读书、多反思、多总结。

  4.选择教师职业,就应选择读书。他认为,阅读是教师的生命。教师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阅读”,才能有自己专业的“源头活水”,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才智学说,还可提高文化修养,进而提升思想境界。他勉励教师最多的话题,总是鼓励年轻教师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做老师要进行“专业阅读”,拓展“专业领域”,深化“专业知识”,解决教学中的“专业问题”。做好老师只有多读书,一个问题准备多种应答,才可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博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5.潜心学陶师陶,践行有教无类。他在读陶笔记的心得中说:“读陶著极有意义,不仅对深化教育改革很有启发,而且对于坚定世界观、人生观,对于净化思想意识,提高道德品格,扩大视野开拓胸怀,也极有益。”他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从国情出发办教育的主张今天仍需坚持,坚持为国家为老百姓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成为我们一切爱国人士的座右铭。陶行知读书明理,教育强国的精辟见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践行有教无类,提高基础教育普及水平。

  他的教育思想形成于长期的教育实践,其内涵丰富,涉及广泛,见解独到,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又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值得我们学习应用;特别是他的道德情操、学习精神、治学态度和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仿效。纪念他,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他!

  1.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朱校长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自己是“专业阅读”和“修养阅读”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在平凡的教育生涯中,他认真阅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的多部教育论著,后又系统阅读并研究陶行知的教育论著,同时还广泛阅读杜威、胡适、蔡元培、傅斯年、叶圣陶、梅贻琦、冯友兰等等教育大家的论著、日记、传记。他不满足于做一个教育机构的行政领导者,而是努力向教育家的标准靠拢,以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为己任。每次到杭州都必去几个主要的书店,他也时常让别人代买书籍。他在多年的阅读过程中记下的卡片有3000多张,他坚持了30年的日记中记录了他点点滴滴的学习心得。

  2.学习他“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2006年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学会为纪念孔子诞生2557周年,共同举行全市范围的《孔子思想与当代教育》征文活动。请了朱子善同志担任评委,二十多万字的稿件,他要戴着老花镜看,前后大约只有一个星期。有不少作者在引用《论语》原文时,草率出错,他一一作了修改,他看过的稿件,留下了众多圈圈点点的修改痕迹;他划出了等级,又附了不少说明的文字;最后,他还写下了千余字的读稿感想等等,可见一斑。

  3.学习他“襟怀博大、甘为人梯”的长者风范。“”结束后,凭他原有的学术地位和令人佩服的德行才学,完全可以调离衢州或担任更加重要的工作。但他做了现代版的“孔洙让爵”,选择了热爱衢州,在杏坛耕耘,直至去世,他还是关注教育、心系学校、培养晚辈、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了并还在不断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他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虽然他早就离休,但他始终是离休不离岗,面对所有的中青年教师,他有求必应,不遗余力地提供无私的帮助,他关心着、培育着衢州教育界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教师,总是心甘情愿地伏下身子为教育的后继者充当指路明灯和铺路的石子。

  4.学习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士之风骨。朱子善同志的一生历经磨难。在新中国诞生之前,他已是一名年轻的地下党员。1953年从杭州大学毕业,留校在历史系任助教。1956年,成为党在完成知识界的思想改造工作后开始在全国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后遭受“极左”路线的迫害,但他始终凭借“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名言支撑,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传道受业,格物致知。

  5.学习他“仁爱宽厚、诚真善待”的道德情操。朱子善同志待人是仁爱宽厚,他的交往圈子突破了年龄、职业、学识、贫富的局限,不论老中青少、士工家商,凡与之交往者,他都坦诚相待,谦恭随和,让你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仁爱、宽厚和道德的温润。特别是愿意向他请教的年轻教师,他总是有求必应“三春雨”;若不能当场回答的,他会认真地查阅资料,制作好答案卡片,尽快满足请教要求。仁者爱人,人亦爱之;诚厚待人,人亦敬之。正因为是朱子善同志的仁爱宽厚,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敬重和爱戴。

  2019年9月7日,衢州市教育学会、衢州一中联合举办缅怀朱校长逝世10周年追思会。我作为朱校长的学生在会上作了如下发言:

  一、朱校长像一棵高大的“香樟”。香樟树是衢州的市树。“南国多嘉木,香樟置其中”。香樟嘉木中的“美男子”,成熟的香樟树形高大,树冠宽广,干枝粗壮,绿叶发亮,四季常青,无论夏秋冬夏,总是蓬蓬勃勃,给人以无限的生命活力。岁月的风霜,刻画了其外表的许多纹路,呈现出许多纵向的流线型,仿佛带有韵律感,给人以沧桑之美、生命之俊。香樟树的活力和俊美,源自它能把根扎深于沃土中,沐浴空间和阳光,汲取大地的恩赐,努力向上生长,表现出“志存高远”的模样。香樟树不仅具有外在美,关键是它内在秀,它时刻都在散发出久淡的芬芳,又时刻准备着为人类、为社会作出贡献。香樟树扎根自然,奉献社会,自然就赢得人们的爱戴。将它列为“不凡树”“英雄树”。朱老师就像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他练就“香樟”的品质,永留芬芳在人间。

  二、朱校长像一块灵透的“碧玉”。记得朱老师生前在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过程中,多次与我说起,教育工作者要学习陶行知,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中,要时刻保持心中那块纯洁无瑕的“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人们对美玉褒奖赞美从不或缺。因为碧玉是大自然的神奇精华之所在,是大自然灵气和神韵结晶,它追求碧玉无瑕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修养境界。在众多的艺术品中,特别是那些经过大师精心隽刻的精品,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既富有灵慧巧思,更具有文化艺术内涵。故《诗经》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君子比如碧玉,对其赞美有加。如“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改步改玉”“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鉴玉显学识,藏玉见真情,佩玉升情操”人们总是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诠释了做人当有玉之风骨,做一个操行清白,光明磊落的人。“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君子把对碧玉的无限遐想,寄托于自己的精神情感,任尔东西南北风,自己心中玉一方。现在回想起来,朱老师一直在学陶行知,把自己修炼的像一块通透圆润的“玉”,并不断地雕刻成为“玉”中的珍品。

  三、朱校长像一盏高指路的“明灯”。因工作关系,最近两年我去云南大理次数较多,经当地文化人的极力推荐,我去过大理的“无为寺”游览。无为寺距离大理古城北门约五公里,隐匿在山深处。它没有一般寺庙的恢宏,更少有摩肩接踵的香客;但到此便有清静无为,超凡脱俗的感觉。通过细读“碑文”了解:自唐朝开山以来,无为寺以皇家道场而名重天下,南诏国时为历代国师驻锡之地。顺景移步,读到了“传灯录”:“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宗师有代谢,宗旨不能移。不但是宗师,即便是我凡人,每当忆起“传灯录”的内容,心灵也会有些震撼。“传灯”的理念,就是让一个又一个人不断地把一颗明亮、光亮之心会下去,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以“一灯”传“百灯”,灯灯相传,其明不灭,即谓“无尽灯”也。推而广之,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是“传灯”人。在我看来,朱老师高大的像是一盏高悬的“明灯”;同是,他还是一个优秀的“传灯人”。首先他点亮了自己的“心灯”,照亮自己;接着孜孜不倦地做好“传灯人”,照亮别人。今天,我们要接过朱老师传下来的“明灯”,以一灯传百灯,灯灯相传,其明不灭,共同走好实现衢州教育现代化的光明路!

  今天,在全国上下呼唤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感谢衢州一中学校领导用这种庄重仪式来纪念朱子善校长逝世15周年暨雕像落成而作为积极响应。我作为学生,再次以无限爱戴的心情深深地怀念老师,回忆他的思想信仰、道德情操、求学精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标签: 教育的名言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