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无论哪一种教育流派或教学方式,简单的“非此即彼”已不能回答线月,习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作出深刻阐述,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仁爱之心既是教育情感,也是教师德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寄予的厚望。正如习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爱是教球速体育育的生命。教育家精神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是仁爱之心。
教育爱是一个时代的真爱之核,它也许深藏不露,被层层的杂物包裹,但只要是真爱就必然神奇,去掉杂质就熠熠生辉。世上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真爱之举,这种真爱之举是无私的,虽然辛苦也会觉得幸福。真爱之核质地坚硬,千磨万击不消失。如果我们把教育爱视作时代的真爱之核,那么教育工作者将对一切的喧嚣、压力或诱惑置若罔闻,而忙着在自己能力的极限边缘寻觅,把真爱播撒到越来越多人心里,让大家都学会克服人类陋习与无知的方法。
如果带着真爱,教育研究者的奉献才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而教师所做研究中的创造才能成为一种职业的欢乐和内在的需求。爱意能滋生奉献,爱意能萌发创造。
仁爱之心既是教育现实,也是教师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的一颗赤胆忠心。当年,我作为一名乡下老师,刘佛年校长招我在他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他年事已高,常在自家楼上为学生上课。每次讲完课后,他都要送学生下楼,挡也挡不住。送到楼下,还问接着要去哪里。一次,我告诉他,还要去师大教科所办公室。刚到教科所,下起了雨。正在这时,我看到刘佛年先生一手拿着双雨鞋,一手拿着雨伞走进办公室对我说:“我看你今天没有带雨具,给你送来了。”此情此景让人没齿难忘。
刘佛年先生曾说:“现在最需要的是既懂中小学教育,又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善于思考的人。”这是前辈教育家的重托。我们干了几十年教育,也许只是完成了一小步,所以我觉得我们是过渡的一代。因此在我看来,仁爱之心就是一代代教育者将教育当作毕生事业和使命,需要一代代教育者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关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
“让教师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一直是我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的期许和追求。我最早做过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我自己非常看重这个岗位,因为学校要改革,教师是最重要的关键推动力。在青浦教改实验中,我们始终把教师和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主题,并将教师定位为影响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后期效果来看,青浦教改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在教师培养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培养教师成长方面,无论从教师个人角度而言,还是从学校需求角度来看,都显得周期略长,而且在处理教师成长问题与研究解决教改实际问题之间,结合度略显单薄。因此从2002年初开始,青浦新世纪行动小组聚焦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专业成长,引入“课例为载体的专业引领+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的研修模式,强调研究实践,因为这是能够提升教师的真功夫。
仁爱之心既是教育理论,也是教师实践。纵观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先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课堂行为,再转为关注新理念的课堂设计,最后关注学生是否真有收获的行为调整。联结这三类活动的是两次合作反思。在如此这般的多次往复中,完成更新理念、转变行为两个飞跃,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循证性实践。对于教师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需要实践性知识作为保障,而实践性知识是隐藏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的,难以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或阅读形式化的理论著作而获得,因此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教师的课堂拼搏不是个人化的,要在保持同事间互助指导(讨论式的案例教学)的同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在真实教学行动中开展将专业理论学习有机融入其中的教师行动教育。行动教育的开展途径多样,如教师以教研组、课题组或自愿组合等形式进行群体学习,探索教学改革途径;或由少数具有新理念的人先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带动更多人实践,从而共同成长;或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与一般教师组成讨论教学问题的实践共同体;或学校与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等。这样的行动教育能够促进教师与研究者的实质性合作,为培养新时代良师提供有力保障。
顾泠沅,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名誉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特聘荣誉教授、亚洲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