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QIUSU SPORTS

当前位置: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科技

科技强国_习_发展_创新

时间:2024-09-13人气: 作者: 小编

  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新华社电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上午10时,大会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起立高唱国歌。

  仪式号角响起,习首先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在热烈掌声中,习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球速体育welcome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强调,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这些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习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习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制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习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

  习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激励制度,释放创新活力。

  习指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习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进一步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习表示,希望两院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李强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会前,习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

  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两院院士、部分外籍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等约3000人参加大会。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陕西省科技厅获悉,陕西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21项,参与完成11项。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大幅提升,较2020年度分别增长31.25%、63.64%,均位居全国第二位。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提质控量、突出实绩”的背景下,陕西省取得这样的可喜成绩,充分彰显了陕西多年来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硬实力”和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

  获奖成果“多点开花”,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获奖成果,学科分布广,涉及数学、生物学、机械与制造等17个领域。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主持完成的3项专用项目也获奖。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弱观测成像反问题的L(1/2)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项目实现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零的突破。

  获奖成果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链,有力推动优势产业发展。18项通用获奖成果中,15项契合我省重点产业链,占比83.33%。西北工业大学牵头突破的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关键技术,实现60余种材料产品批量生产,近3年经济效益达13.18亿元。西安交通大学关于金属镁纯化的研究成果在企业落地后实现新增产值超19亿元。我省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已具备突出的研发实力,并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主持完成的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均是高校完成。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高校15项,占比83.33%。其中,西安交通大学7项,西北工业大学4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系统性突破了氮化镓射频功率放大器核心技术,支撑了我国在5G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这是该校连续两次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科技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凸显。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光伏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销售收入达2197.2亿元,支撑我国光伏产业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2011年以来,我省首个由民营科技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同时,隆基绿能还作为参与单位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完成以来新增销售额170.89亿元,新增利润22.31亿元。科技领军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

  省科学技术奖成为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要基础。202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18位第一完成人中,有15人曾在2018-2023年间获得过省科学技术奖,占比83.33%。2015年至2020年,我省主持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共41项,其中38项第一完成人在2009-2019年间获得过省科学技术奖62项(51项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充分说明了我省科学技术奖在遴选和培育优秀科研项目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我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陕西担当。

  在转化科技成果上再加力,对接落地更多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实施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推动“三项改革”提质扩面、平台载体提级扩能、供需匹配提速增效,提升“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质效,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在孵化创新企业上再加力,做好“育”“引”“转”文章,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行动,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和融通创新格局;

  在催化新质产业上再加力,建设一批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以新产业生成和产业深度转型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深化区域协同上再加力,建立完善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从更大空间尺度配置创新资源要素、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国际化创新网络;

  在优化生态体系上再加力,提高融资便利度、人才适配度,更好为各类企业创新提供高效优质低价的全方位全流程解决方案,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陕西力量。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改革开放谱新篇 陕西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三项改革”取得六大成效

  2022年3月起,陕西在全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

  改革内容主要有三项: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来解决“不敢转”问题,为创新“撑腰”,让科研人员大胆转化;用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来解决“不愿转”问题,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来解决“缺钱转”问题,为创新“搭台”,让好成果走向市场。

  这一过程经历了2022年的试点推广、2023年的深化完善、2024年的增量扩面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全省试点单位已扩大至156家,8.9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3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395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三项改革”有哪些典型案例?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科技厅。

  陕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万一研究员团队以重组SOD为核心原料研发的化妆品面膜和修护精华系列产品,因陕西省科学院是省属公益性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手续复杂、转化资金缺位等问题,制约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陕西省科学院根据“三项改革”政策,实施职务成果单列管理,消除了万一团队的顾虑,团队通过路演活动,与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缺失的问题,2022年12月创办陕西科聚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工程大学田宝华副教授,先后主持设计共计1000款防寒服、300余款图案、150余款徽章、100余款辅料,但因长期从事工程应用及转化方面的工作,无暇发表高水平论文导致正高级职称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根据“三项改革”有关政策,西安工程大学修订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对从事成果转化的教师或专职人员,纳入教师系列或工程系列参加职称评审,田宝华以科技成果转化到款突破600万元破格晋升教授。

  陕西科技大学牛育华团队研发的一种腐植酸免套袋膜剂,在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后受到多方关注,团队成功孵化企业入驻秦创原总窗口。面对成果转化“缺钱转”和横向项目账户闲置了大量结余经费的情况,陕西科技大学运用“三项改革”政策鼓励教师利用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创办公司,出资金额最高可达结余经费的90%,团队项目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5种水果的3000余亩田间实验,示范效果远超预期。

  “三项改革”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渠道,改革的“小气候”正演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加快推动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2023年,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316.66亿,同比增长102.68%,陕西高校专利转让总数达到7559件、同比增长44.86%,排名全国第4。

  ■创新了转化机制模式:“三项改革”及系列配套政策,支持高校院所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不同的转化模式、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推动了科技企业量质双升: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新培育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单项冠军企业、322家瞪羚(潜在)企业。新增A股上市科技企业7家,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过会)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5家、位居西部前列。

  ■加速了产学研合作进程:如,西安交通大学与国家电网、华为等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签约191家战略合作平台,建立79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在陕就地转化成立205家科技型企业,第一轮融资超过3.6亿元。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99亿元,同比增长34.96%,其中就地转化技术合同35124项、成交额1601.17亿元,占全省的50.38%、38.86%,较2022年分别提升11.09和4.51个百分点。

  ■支撑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如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67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铂力特、华秦科技科创板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

  ■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秦创原总窗口与商洛、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协同创新基地25个;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均晋升2位、位居全国第7。

  据介绍,“三项改革”推行以来,一大批曾经“东南飞”的“孔雀”开始回迁陕西,初现归雁效应。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科技强国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