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索德伯格执导的这部科幻新作,改编自斯坦尼斯拉夫·列姆(StanislawLem)于1961年创作完成的同名经典科幻小说。1972年,前苏联已故电影大师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曾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并被视为是科幻电影历史中不朽的经典之作。有珠玉在前,史蒂芬·索德伯格还敢重拍,这种勇气就很令人佩服。这部影片的故事与常见的以特技吸引观众的商业制作有所不同,其中对人类外太空探险以及人类自身的置疑与探讨发人深思。
故事的背景是一艘观测在宇宙某处名为Solaris海洋的太空站,心理学家克里斯博士被派往太空站进行研究并评估太空站计画之存废。导演花了很长的时间安排一位20 年前一位航天员伯顿在出发前向克里斯博士叙述当时在 Solaris 海洋所见的幻象,及当局与科学家对此报告之论辩:一方认为那幻象系索海生化磁流对伯顿内在意识的作用,另一方则主张,伯顿所见可能显示科学正接近一个极大的发现,应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官方则倾向于终结计画。
克里斯登上太空站后,发现的是一个几乎死寂的空间:环形的空间里仪器破损、废弃;三位航天员中,一位已经自杀,一位滨于崩溃,还有一位也是在孤绝的状态,形貌腊遢;可见可触的生命实体似幽灵一般出现在太空站里。不久,克里斯自己也进入幻象,十年前自杀的妻子哈莉在睡梦中来到身边;但那是由微中子构成的实体,逐之不去又可以不断复生。两人不断追索前尘,感受聚散离合的爱与身心的悔罪与痛苦。而后克里斯良知渐醒,也逐渐确认、接纳过去与现在的爱,而异质的、微中子的哈莉也在苦痛挣扎与生死反复中形成自我。
一个好的导演能够有自己的风格是一件令人欣慰的是,因为看到同类题材的影片我们大致就可以想象得到其水平会如何。虽然这不是定式,但却多了几分观众对他们作品的冀望与猜测。但一个导演如果能够不断变换自己的电影题材和风格,但仍旧能够拍出令人叫绝的电影,则会显得更为令影迷兴奋,因为你在他的身上看不到题材的局限以及僵化的创作模式。史蒂芬·索德伯格应该就属于后者这一类。从独立制作的《性、谎言和录像带》,商业味道很浓的《毒品网络》、《11罗汉》,再到风格迥异的《正面》,史蒂芬·索德伯格已经证明自己能够驾御他所中意的任何一种电影类型。这部《飞向太空》则可以视为是他在科幻题材上的又一新尝试。对于一个对科幻题材的创作没有多少经验的导演而言,他不可能拿自己不熟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仪器来卖弄,因此多半会选择科幻世界里的人文关怀作为影片的主题,这样的影片用来卖座可能会让人觉得娱乐元素不足。当然,我们也不能以纯粹的商业电影的眼光去看待这部影片,一定程度上说它也是兼顾艺术的电影。但如果要想以次来进军奥斯卡恐怕也有难度,因为科幻佳作不被奥斯卡认可的先例去年就曾有过,被很多人认为很具竞争实力的《人工智能》就是一例。
史蒂芬·索德伯格对影片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角色——克里斯博士的人选问题当然不敢大意。虽然,他在影片中到底能表现出什么样的演技还不敢断定,但可以说他的经验和名气已经让很多影迷提前打听的上映日期。乔治·克鲁尼和史蒂芬·索德伯格的合作已不是第一次,几年前的《至激关系》和去年的《正面》中,两人球速体育官方就有合作。请乔治·克鲁尼演出一个角色,当然是史蒂芬·索德伯所希望看到,因为这是票房的保证。如果离开乔治·克鲁尼,这部影片的卖座前景更加令人担忧。因为除了乔治·克鲁尼外,其余的演员诸如娜塔莎·麦克艾霍恩折者可能会更受到冷落。(文/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