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QIUSU SPORTS

当前位置: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科技

上海双年展|和影像学者一起邂逅宇宙光“影”

时间:2024-09-29人气: 作者: 小编

  面对无垠太空,无数艺术家在仰望中编织影像。我们也得以透过光影,穿越无尽星寰,邂逅宇宙星空的绚烂图景。

  作为本届上海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PSA以周为单位展开的影像艺术交流项目致力于关注动态影像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宇宙离心图像的媒介,及其在启发有关宇宙的不同解读这一层面所具备的潜力。18场教育活动如同一场漫游于影像之间的球速体育官方入口奥德赛之旅,交流内容从早期影像中对宇宙的迷恋,跨越至过去的一百年间曾出现的各类宇宙论故事。

  让我们回顾前5场影像艺术交流活动,跟随学者们的精彩讲述,穿越星际航行的第一段旅途~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成员之一卢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谈早期影像:

  “电影是一种媒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与绘画或其它艺术形式通常聚焦于静态画面不同,它可以是一种无边界的呈现。它展示的内容可能涉及我们不常接触或遇到的事物,又或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切片,观影者仿佛是透过面纱在窥探真实世界的一角,同时,传达的画面和意义却又可以轻而易举地延伸到屏幕之外更广阔的空间。……在1901年到1910年间的早期影像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的美学和创作语言尚未达到现在对其理解的成熟程度。然而,我们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从业者之间,在探索、竞争‘什么是电影’这一概念时的热情。”

  “《非洲太空人》的事件原型在1960年代或许是一出小小的闹剧,但也在当时将全球的目光引向了这个新生的非洲小国。在其后的历史当中,这个故事又不断地被人提及,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非洲未来主义’的一个历史养料,也重新成为了某种先锋的表达。所以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不能止步于一场闹剧,我们要重新考察其可能的真实历史动力是什么?如果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个疯子,那可能今天关于‘非洲未来主义’的故事的讲法也缺少了非常有效的燃料。”

  “我们今天很难在那个地方找到关于火箭、科学,关于这种超越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实践与研究,某种程度上这也形成了两位艺术家Joana Hadjithomas与Khalil Joreige的问题意识。《黎巴嫩火箭学会》这个项目就成为了他们去为一个国家去保存它的痕迹、档案,并重建他们的集体历史的一次努力。我很喜欢他们在影片当中呈现的这样一种诉求: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关于射向太空的火箭的故事,它更是一则温暖的、关于集体记忆和历史的故事。”

  上海纽约大学人工智能与文化中心联席主任博尼亚·科尼奥尔(Bogna Konior)谈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星》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

  “在充满狂热意识形态的当时,宇宙探索或航空航天实际上成为了人类掌控自然的一种方式。以前的苏联认为通过宇宙探索人类能够创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政治体系。然而,斯坦尼斯瓦夫·莱姆(Stanisław Lem)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并通过他的作品《索拉里斯星》挑战了这种认知,他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认知是否真的有边界?”

  “《飞向太空》对电影界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部电影,科幻电影开始发生转变,标志着其从主流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发展脉络中慢慢脱离。从这一时间点开始,科幻电影更深入地探讨哲学和艺术,并开始获得在这些方面的价值认可。”

  俄语和斯拉夫研究学者、艺术史教授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谈《火星女王艾莉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火星在俄罗斯意味着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这始于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Alexander Bogdanov)于1908年创作的小说《红星》。在小说中,火星是社会的所在。随后,俄国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弗拉基米尔·赫列勃尼科夫(Vladimir Khlebnikov)在1916年写下了著名宣言《火星奏响号角》,他提出,火星人是造物者,我们应该把他们和资本主义机制区分开来。有趣的是,在《火星女王艾莉塔》中,这种火星乌托邦主义的早期传统开始出现彻底的反转。”

  “如波格丹诺夫的小说,20世纪初的科幻视技术为契机。俄国宇宙主义也视技术为契机,但那时的英国文学却已然对此持非常怀疑的态度了。技术有时是危险的,有时不是。《火星女王艾莉塔》也跻身这一传统。一方面,它将火星上的生活极度美学化,将西方美学化——这是非常典型的20世纪的俄国想象。但其表征的西方,却是一个美丽又残酷的社会。所以,故事中的英雄准备好迎接的,是一个不那么美丽、但也不那么残酷的社会,一个不好不坏、中不溜的社会。美丽,但也令人感到些许忧伤。”

  纽约电影节顾问、电影策展人利奥·戈德史密斯(Leo Goldsmith)谈《蛇之拥抱》:

  “《蛇之拥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将通常被视为异国情调主体的土著人民的背景转换。在这种叙述中,那些入侵者、外来者和定居者——即白人殖民者转而扮演着异国情调的角色。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被描绘成资源的开采者,他们将知识看作一种可以被攫取的资源。……这种基于‘平等’的遭遇和知识交流,是否仅仅是一个谎言?《蛇之拥抱》没有特定的目的或明确的信息,而是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剧情和比喻,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类观点的权威性。”

  导赏嘉宾: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Christian Nyampeta)(录制)

  至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闭幕前,PSA将持续围绕《我们的世纪》《故乡之光》《岩底掘发》《浮士德》《世界》等作品推出影像艺术交流活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