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QIUSU SPORTS

当前位置: 球速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生活

契诃夫:当你知道自己的使命就不再害怕生活了

时间:2024-09-11人气: 作者: 小编

  2022年,滨口龙介导演的《驾驶我的车》获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另获多个国际奖项提名,一时间成为影坛热点。整个故事被巧妙地嵌套在契诃夫剧本《万尼亚舅舅》的文本中。主人公家福是一名舞台剧演员,他的招牌角色就是男一号万尼亚舅舅。但妻子去世后,他拒绝再饰演这个角色,他说:“契诃夫很可怕,讲出了他的台词,真正的自己就会被带出来。一旦有了这种感觉,我就不能再演了。”契诃夫让人看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揭开了现代人的隐衷:我们虽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中,却仍常常感到自己是一座孤岛,或是正逐渐变成坚强却麻木的“局外人”。

  在契诃夫的剧本《三姐妹》中,三姐妹的兄长安德烈欠下巨额赌债,不得已抵押了父亲留下来的老房子。他心中有愧,把长期积压的苦闷倾诉给一个仆人,仆人已年老,承认自己听不清主人的话。安德烈回答道:“如果你耳朵好使的话,或许我就不跟你说了。”

  在契诃夫的剧本里,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无效对话。人们在交谈,但说出口的都不是心里最想说的;人们也都在听,但并不能彼此听懂,也不期待自己被理解。倾诉和倾听的耐心都在丧失。

  那些注定无法实现的愿望,那些来自现实的平庸琐屑,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这种苦闷又如此平常,如此渺小,不足为外人道。于是我们常能听到契诃夫的人物在吹口哨,或反复吟诵一句诗,或是下意识重复一句无人能懂的梦呓。演员、导演濮存昕将契诃夫的剧本称作“诗剧”,在优美平静、隽永如诗的台词下面,是剧烈的情感和性格冲突,这些冲突被人牢牢锁在心底,不易察觉;也正是这些冲突最终把人推向绝境。

  剧本《海鸥》中,作家特列波列夫眼看自己的恋人被一位更有才华的同行吸引,又被后者毁掉;他引以为傲的创作也被母亲无视甚至嘲笑。他的痛苦在潜滋暗长着,但这种痛苦被淹没在周围漫不经心的谈话中。痛苦达到顶点爆发了,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连这枪声都如此微弱,被当成“一瓶刚刚爆炸”。于是我们才知道,痛苦可以隐藏得多么深,人又是多么善于无视别人,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人的痛苦。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遇到的任何一个人,他经历过什么,他装载着多少情绪,我们无暇去感知。在小说《苦恼》中,那个年老的车夫难以承受丧子之痛,几次尝试向人倾诉,但只得到了冷酷的无视。夜色中,他呆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这上千的行人里,能够找到哪怕一个愿意倾听他诉说的人吗?但人群在疾行,既看不见他这个人,也看不见他的苦恼……这苦恼是巨大的,没有边际的。要是姚纳的胸膛裂开,苦恼从中流出来,那么,这苦恼像是能把整个世界淹没,但这苦恼却偏偏不被人看见。这苦恼装进了这样一个渺小的躯壳里,甚至白天举了火把都看不见……”普通人之间的隔膜与疏离,让人体验到深深的悲凉。

  生性敏感的人,可以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有时为了使自己心安理得,也会努力视而不见。在小说《别人的不幸》里,女主人公发现自己即将入住的新居,是房子的前主人因破产而被迫变卖的,她的乔迁之喜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她要抹去那家人的生活痕迹:“孩子手写的课程表,缺了脑袋的洋娃娃,飞来讨食的山雀,墙上的涂鸦‘娜塔莎真傻’,等等。为了忘记别人的不幸,需要涂抹、裱糊和拆毁很多东西。”

  电影《驾驶我的车》的主人公家福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他指导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员同台演出《万尼亚舅舅》,让他们即便说着各不相同的语言,也能心意相通。而家福自己却理解不了深爱的妻子。由于担心伤害彼此的关系,当家福偶然撞破妻子的秘密时,他选择绝口不提。妻子曾试图坦白,解开心结,但家福害怕面对。直到妻子猝然离世,家福才意识到自己过分的沉默与逃避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在契诃夫的小说《关于爱情》里,那对善良的男女就是因为害怕给对方造成困扰,长期把心中的感情压抑下去。直到二人永别的刹那,男主人公才怀着内心的灼痛同然明白:“所有那些曾经妨碍我们相爱的东西,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必要,多么自欺欺人。我明白了,当你爱着,对于这份爱情,你就得超越所谓的幸福或不幸、罪孽或善行的世俗观念,去做更高层次的思考,或者干脆不思考。”

  契诃夫以一种温和暧昧的方式,让家福惊恐地看到了那个不愿直面的自我。万尼亚舅舅是家福在镜中的影像,“我一直在扮演着不是自己的人”——这既是万尼亚舅舅的台词,也是家福的处境。身为“最善解人意的人”,他们一直在压抑、克制自己,逃避内心的深渊,以便与周遭环境维持体面和谐的关系。万尼亚舅舅最终崩溃了,他的压抑与逃避,使他浪费掉了人生中最好的岁月。

  对于人的沟通与理解,契诃夫与导演滨口龙介都是持乐观态度的。影片的结尾是对契诃夫剧本的模仿。当家福和司机渡利坦承过往的伤痛,像父女那样紧紧相拥,他们实现了双向救赎。契诃夫的人物最终总会彼此依偎着,鼓励着,一起面对未来的人生。

  出身低微的契诃夫很早就体验过现实的残酷。在戏剧处女作《没有父亲的人》中,18岁的作家写下“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从医学院毕业后,他过上了白天行医、晚上写作的双重生活,同时忍受着越来越严重的肺病折磨。在这种条件下,契诃夫不到30岁就已收获分量很重的“普希金文学奖”,成了蜚声全俄的明星作家。剧本《海鸥》里,那个像海鸥一样的姑娘为了实现演员梦想,逃离原生家庭,只身在各个城市闯荡,跌倒过许多次,也渐渐强大起来。回顾这一切时她说:“当你知道自己的使命,就不再害怕生活了。”

  契诃夫曾只身穿越西伯利亚,万里迢迢来到俄国最东端、孤悬海外的萨哈林岛(即库页岛),做了一次人口考察。当时萨哈林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放苦役地。沙俄政府将成千上万的苦役犯、流放犯和强制移民囚禁在此。球速体育三个月的时间里,契诃夫走访和登记了将近一万名流放犯和移民,留下了七千六百多张人口调查卡片,写成了纪实作品《萨哈林旅行记》。契诃夫希望通过记录苦役地犯人被判刑后的生存状况,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对他们悲惨遭遇的关注。

  其实俄国的司法、监狱、流放、苦役、死刑等问题,在当时知识界持续热议。契诃夫的前辈作家,包括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曾在创作中触及类似主题,但他们都没能进行如此广泛的实地考察。他在致好友苏沃林的信中谈到,大多数作家都在写“现有的生活”,而他还想向前一步,写“应该有的生活”。

  在沉郁的世纪末,契诃夫身体力行,为那些失去精神支柱而滑向虚无、堕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出路——其实值得关注的事情很多,能做的事情也还有很多。与其害怕现实,不如投入现实:“夏天过后还有冬天,青春过后还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应该对一切有所准备……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1898年11月13日契诃夫致妹妹的信)

  向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敞开自我,以行动对抗虚无。这是摆脱生命荒诞感、孤独感的解决之道,也是120年后的我们依然阅读契诃夫的价值所在。

标签: 生活就是什么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