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升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强调“原创研究、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原创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水平创新成果数量稳步增长。
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期刊、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分类中JIF百分位96%及以上期刊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快速增加。据统计,在读研究生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人文社科奖励期刊论文数由2015年不足60篇增长到2020年近200篇,JIF百分位96%以上期刊论文数由不足30篇增长到100余篇,增幅近3倍。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等期刊发表成果取得突破,并呈良好发展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研究生教育推出的一系列综合改革举措,抓住“研”,突出“严”,引领研究生胸怀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潜心钻研,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国内外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申请获重大科研项目,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质量。支持指导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坚持“尊重志愿,打破壁垒,双向互选,提升质量”的互选原则,充分尊重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双向互选权,实现“最优秀的教师指导最优秀的学生”的目标。
强化导师岗位管理,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定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政治要求,健全导师岗位选聘制度,完善招生资格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导师荣誉体系与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岗位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导师培训,构建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多层次培训体系。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明确导师在招生过程、培养环节、指导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把关学位论文质量等的具体要求。健全导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导师评价标准,将师德师风、导师培训、导师履行指导职责情况纳入考核评价标准。
以培养绩效与质量为导向,坚持模型测算,科学规范配置研究生招生计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负面清单制度。多措并举,推进生源结构调整,持续提高硕士推免生比例,严格控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设置优质生源奖励计划,吸引C7高校生源,研究生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深入推进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完善落实“师生互选”制度,不断提高选拔质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立了直博生、“1+4”硕博连读、“2+3”硕博连读、“3+3”硕博连读等多种贯通培养机制,使优秀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有机会提前进入博士教育层次。将师生互选制度作为招生资源配置方式之一,贯穿博士研究生招生全过程,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从500多名增加到近700名。
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已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320门;采用课堂讲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慕课课程20多门;围绕选课研究生的原创选题,创造性设计、建设研究学分课程94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6门。
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2018-2020年,立项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4项;2019年,启动“研究生思政课教改专项”建设,共立项5个重点项目,9个一般项目;2019年,开展“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建设,首批立项建设49项。2016-202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建成34个专业学位实习实践基地,聘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987人;制定了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保证了我校工程博士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连续出台系列政策,建立了研究学分课程制度、优秀博士生延期资助制度,高水平成果激励制度,研究生课程助教制度。采取有力举措,提升了研究生原创研究能力。
2017-2021年间,学校累计投入450余万元,建成研究学分课程100门,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相融合;将研究学分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实现研究学分课程的升级。此间,参与课程学习的师生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5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获各类学科专业奖项20余项;其中,“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研究”课程师生获得2018年国际室内定位比赛(PerfLoc)全球总冠军。
2016-2021年间,学校持续优化年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评选,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以原创研究为导向,共奖励研究生2284名。2016年特等奖获得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苏绍龙完成的咨询报告在推动党内法规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18年特等奖获得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海龙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自然》)发表科研论文;2021年特等奖获奖者动力与机械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艳飞、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晓晖、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卢小艺、张雪成共4人,以排名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学科领域三大顶级期刊各发表高位水平科研成果。
2018年起,学校正式实施优秀博士研究生延期资助制度,支持达到毕业标准的优秀博士生延长学习申请,为学术职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研究基础。2018-2021年间,学校累计投入2800余万元,共资助1124名优秀研究生。获资助学生产出系列高水平成果。2名博士研究生于2020年11月、2021年3月分别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自然》)正刊各自发表成果。
2019年下半年起,学校进一步以破除学术“五唯”,改革评价体系为导向,修订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评选办法,制定完善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相关规定,鼓励原创成果支撑博士论文,推动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原创研究成效进一步显现。截至2021年,已有7名研究生以排名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等顶级期刊发表高位水平科研成果。
深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签订近百个研究生校际联合培养协议;积极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研究生公派留学项目,2016-2020年间,共选派950余名优秀研究生,赴20个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加强校级资助,2016-2020年间,专项资助2431名研究生出国(境)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搭建校内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2016-2020年,学校累计投入750余万元,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30期,博士生论坛65场,导师论坛与专家讲座1700余场。
以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更新为先导,坚决破除“五唯”,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质量管理,完善学位授予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制定《武汉大学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规定》,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形式有所区别,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管理,积极开展学位论文网上双盲评审、学位论文抽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以及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加强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授予质量的把关,充分发挥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学位授权点建设、导师遴选与上岗、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2年,学校研究生教育将继续推进和完善各项改革举措,球速体育官方网站坚持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内涵发展,真抓实干奋力书写好时代答卷,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党的二十大召开献礼。